其实大家对易老师的熟悉应该主要集中在小升初和初升高,对于我来说,也确实在高中研究得比较少,但是为了中考选校,我们还是要对高中的出口数据做一些分析,以便衡量和判断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最近,成都高三三诊结束了,前天在网上刷到疑似成都市2019级高三三诊数据,十分诡异。
易老师只是从几个简单的数据分析角度来说说我的感受,毕竟没太深入研究和分析,也许过几天忙完了这段时间的访校,我再深挖一下数据背后的事情
首先刷到这个数据是在头条上的某自媒体,如图:
看到这个图的时候,有几个问题不明白:
1. 数据谁公布的?
帖子中说成都市2019级高三三诊各校平均分公布,那么是谁公布的呢?
成都教育研究平台作为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官方平台,好像只公布了三诊划线以及一分一段表,并没有公布各个学校的平均分、各科平均分和特优生群体,好像在各个学校的官网和官微上也没有看到网上的这个数据,包括我们,都被严禁传播学校的各种考试数据,那么这个数据是谁发出来的,又是否权威呢?
不过从图片的一行完整的内容,包括家长们传出来的情况看,应该是某附中宣讲时所用的PPT。
2. 数据可信吗?
(1)平均分及各科平均分可信吗?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总分和各科分数都很清楚,但是奇怪的是,除了师大附中公布了参考人数以外,其他学校这一栏都是空白的,那么假设一所学校有100人参考,一所学校有300人参考,他们的平均分是否还具有可比性呢?那么他们的数据来源又准确么,我想教科院应该不会给他全部各个学校的成绩吧
(2)特优生人数可信吗?
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前100名、前200名等各校的人数,但是成都教育研究平台上公示的一分一段表中并没有公布前100名、前200名所对应的累计人数。
首先我们从公示的成都市2019级高三三诊一分一段表中标在第一行的分数就是689分,这一分数段内有13人,累计人数119人,那前100名到底是指多少分呢?如果把这一分数段的13人减掉,就是690分及以上的人数有106人,能不能说这106人都是前100名呢?
再比如,672分对应的累计人数是496人,671分对应的累计人数是534人,那么前500名是按672分算的,还是按671分算的呢?
这一来一去就相差了38人。假如就是严格按照名次来看,以前500名为例,那么671分段就要放4人进去,这一分数段足足有38人,究竟放哪4个人进去呢?
再具体到各个学校,道理是一样的,到底是取的哪一个分数来计算的前100名、前200名、前500名、前1000名和前2000名的人数呢?这个标准是统一的吗?如果是统一的又是谁定的呢?网上没说。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有没有可能有些学校多算了,有些学校少算了呢?毕竟越往后走,每一分数段内的人数就越多。而且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这张表上除了师大附中以外,没有其他学校的一诊、二诊特优生群体人数呢?
还有一个数据易老师有疑问的就是,按这个表上,成都高三理科前100名,表上的学校占有86个,那么其他的成都学校才14个?我觉得不太可能吧!
作为大家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第一校的实外,都有4名理科前100的孩子,更何况本身理科就很突出的嘉祥锦江,成外,嘉祥成华?还有二圈层的牛校,比如棠湖,新都一中,双中,甚至三圈层的新津为明,要知道2021年高考,四川共11人上700分,而新津为明就有2个。
也许大家说那是复读生,是的,确实是复读的,但是应该也会参加三诊考试吧。
只是这么简单的人数问题,易老师都是有着很大的疑问
3. 数据是以什么标准排序的呢?
正常情况下,表格都是以数据为标准排序的,比如数值最高的在最前面,或者数值最低的在最前面,但是这张表格上不论是以总分看还是以单科成绩来看都看不出来该规律。
如果说是以学校的名称来排序的话,前面479老校区,紧接着479的新校区,好像也可以,但是,后面的学校呢?为什么是师大附中紧随其后呢?为什么又是教科院附中在最后呢?而且从表格的颜色填充上来看,其他学校间或有一点,这两个学校几乎都填充完了。
4. 这些数据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假如这个数据不是官方发布的,那么是否存在两种可能:
第一,如果这个数据是真的,那正如帖子所说,祝贺七中林荫依然是成都市教育界的标杆,表现非常强劲。也要祝贺七中高新作为七中的新校区,基因优秀,一脉相承,表现优异。同时也要祝贺教科院附中,作为曾经的七中人开办的学校,一跃成为耀眼的新星;
第二,如果这个数据不是真的,为什么要宣传这些数据呢?谁又是受益者呢?
这个诡异的数据,等易老师再有时间细细深挖吧!
目前易老师暂时下一个结论,这两组数据至少是有误的数据,不尽准确!
在这个招生季节,各位家长还需要慎重对待,多方聆听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