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这个变化不确定的世界,越有必要静心思考,夯实认知,好好沉淀自己。
你好,我是「爱思考的大熊」。
最近,在看《大脑的故事》,作者大卫·伊格曼,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斯坦福,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书里内容很多,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单摘出来,和你分享。
左右颠倒的世界
他在书中第2章-我们如何感知世界里,讲到一个有趣的例子:
他很好奇,如果看到的是颠倒的世界,会发生什么。于是他参加了一个研究小组,戴上了将世界左右颠倒的棱镜双目镜。
结果,本来在右边的东西,出现在了左边。在左边的东西,出现在了右边。当他”看到“一个人在左前方,结果听到的声音却是来自右前方。他想伸手拿东西,他看到自己手的位置,跟肌肉告诉我的不一样。戴了两分钟棱镜双目镜之后,他就汗流浃背,头晕目眩。
而另一个哥们,戴了整一个星期,表现就好多了,他已经习惯新的左边和旧的左边,新的右边和旧的右边。作者自己花了好几天,重新适应、培养和训练新的一种新的内在左右感。戴上两个星期,他们可以流利地读写、走路、伸手拿东西,就跟没戴棱镜双目镜的人一样。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驾驭了颠倒的视觉输入。
在书中,作者写到:
「…尽管我的眼睛照常发挥着作用,接收着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可这些视觉数据跟其他数据并不吻合。这给我的大脑带来了艰巨的工作负担,就好像我正在从头学习怎样“看”一样…戴上棱镜双目镜,让我体验到了平常隐藏在视觉处理过程背后的努力。那天早些时候,戴上棱镜双目镜之前,我的大脑能够利用它多年来的经验应对世界。但仅仅翻转了一种感官输入,它就没辙了…大脑并不真正关心输入的细节,它只专注于弄清楚该怎样最有效地在世界里行动,得到它需要的东西。处理低水平信号的一切辛苦工作,大脑都帮你做好了。如果你有机会戴戴棱镜双目镜,不妨试试看。它揭示了大脑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看似毫不费力地生成视觉。」
「感官重置」,快速倒逼我们的认知进入学习期
当新的感官输入和大脑过往经验不符合时,大脑就歇菜了。我这么来比方,就好像我们的大脑里有个「预测机」,当输入的信号和「预测机」判断相符时,没有冲突,正常行事;当输入的信号和「预测机」判断不符时,就有冲突了,这时,大脑就会开始学习调整「预测机」的判断机制,直到和输入的信号再次符合。
大脑的学习适应能力是惊人的。
大脑会尽其所能,让我们真实感受体验和内心认知保持一致,让我们看到的和认知的不矛盾,找到秩序感,无论是调整固有认知,还是寻找新解释。
这是进化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我们快速升级认知的捷径。换句话说,「感官重置」,可以快速倒逼我们的认知进入学习期。
但这里面,有4个要点:
(1) 必须是较大的感官体验变化。小变化,不足以让大脑预测机失灵;(上面的例子,是世界完整左右颠倒的体验)
(2) 要比较各方反馈,留意不一致和异样之处。差异会带来新的困惑;(上面的例子,是戴着棱镜看到手的位置和肌肉感受的位置不一致)
(3) 拥抱困惑,给予耐心。它意味着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和大脑的固有认知不一样。为了能适应,大脑会重新开始学习调整;
(4) 经过一段时间,新的认知会"长"出来,和我们真实感受体验一致。(上面的例子,花了几个星期,作者已能习惯戴着颠倒的棱镜,培养和训练出新的一种内在左右感)
新环境,新圈子,新…给大脑重入学习期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如果有机会,能到国外,到大城市打拼一段。
除了机会资源,这些地方能提供全新、沉浸,和你在家乡迥异的感官人生体验。你接触的人,做的事,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会有极大差异。这几乎能动摇你过往在家乡形成的大部分人生信念、价值观和认知。而我们知道,当大脑的预测机失灵,就是认知升级,重新进入学习期的好时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强调,换了圈子,就换了脑子。
新圈子的人,做的事,谈的话题,做事的方法,和原来老圈子,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甚至是两个相反的世界。就好像戴了左右颠倒的棱镜双目镜来看世界,原先的认知、三观摇摇欲坠,经过痛苦困惑的学习调整,终于长出新的认知,能适应在新圈子生活。
如果你苦恼听了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也不必焦虑,本来升级认知就不是容易的事(就像要更新底层操作系统程序肯定不简单啊)。与其用意志力对抗常常失败,不如利用我们头脑认知的机制:
1、想办法找到能有持续、新的、高强度的感官变化刺激的源头。新的地方,新的圈子,新的课程,新的资讯。
2、一定要寻找和留意和过往经验/看法/认知不一样的地方,不要抗拒,那可能新认知可能长出来的地方
3、持续学习调整,让认知符合实际,而不是让成见欺骗自己,蒙蔽双眼。直到重新恢复一致。
以你不习惯、不熟悉的方式去看世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适应和调整,你的大脑会”生“出新的认知,并习惯它。
我是「爱思考的大熊」,喜欢琢磨认知和思考的话题,也在不断实践。关注我,我会持续分享认知和思考方面的内容。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长按点赞收藏关注我,后面我会持续分享认知思考方面的思考干货,我们下一篇文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