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的“学术超女”于丹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记得当年她遭到了清华北大等10名博士的联合抵制,要其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博士们认为于丹的讲解过于幼稚与表象化,这样的误导会让年轻人对论语和庄子都产生曲解对。一个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侃侃而谈“论语”受到国人追捧的学术明星,竟然被博士们认为“极度无知”,这种冰火两重天的遭遇不知会让于丹的内心荡起怎样的波澜?
于丹的讲座我也看了几集,客观地讲,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穿插着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缓缓将一些深奥的道理讲述出来,能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作《论语》解说到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在西方文化侵蚀的今天,她能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张扬中国传统文化,引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的确难能可贵。但既然跟学术沾了边,不管她的初衷如何,都会有那些自认为“很学术”的人跳出来说话, 10博士之一刘根勤就断言,于丹所讲的《论语》和《庄子》,都只是借了古典文本的壳,但实际上很像速成教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学术著作与通俗解读之间的矛盾问题。于丹讲的是自己读《论语》的心得,比如她在讲怎样交朋友的时候说:“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把交友的能力说成“智”未尝不可,确实是需要一定的观察、判别能力的;交友的意愿是“仁”,这更是对的,因为曾子明确地说以友辅仁”,交友就是为了使自己更加趋近于仁的境界。如果说于丹的作为还有点意义,那么似乎是将孔子庄子通俗化了点,普通民众更容易了解他们了。其心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孔子的论语,老少皆宜,那么大的发售量也反映了大家的喜爱程度,在如今纷扰复杂的社会中,是一份难得的“心灵鸡汤”。
电视媒体面向的是普通的大众,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于丹的讲述浅显易懂,虽然有时不能剖析太深的内涵,但毕竟告诉我们了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博士们可能犯了中国一些学者的老毛病,别人不讲的时候自己也不讲,别人一讲,就忙着跳出来批判。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为何知之甚少!为何象《论语》这样的传统文化精髓普通大众也只能通过于丹讲座这种类似“快餐文化”的方式获取一点信息?
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著作确实是到了该普及、推广的时候了。孔子、庄子思想也应该让广大人民熟悉了解,不能成为某些所谓学者专家的专利,不能神秘化,复杂化,高深莫测,因为两千年前的哲学思想本身是很朴素的。其实,于丹受追捧正说明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饥渴,并暴露了由于历史原因大众对传统文化造成的一些误解。在我看来,于丹的理论虽然有点粗糙之嫌,但也算开了个头。能让中国文化复苏,即使有一点偏颇又有何妨,能掀起中国古典文化热,本身就很大的贡献。诚然,如何给传统文化传播予以精加工?于丹们还没有能做得到,时代呼吁这样的人出现。我相信这样的人很快就会出现,博士们还是回到书斋里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