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西出函谷关,写下了五千真言《道德经》。

两千五百多年来,这部经典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之中。

两千五百年后的人,会怎样认识这部《道德经》?

日前,大型综合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推出了第9期——《道德经》。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

节目以故事化的方式,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

以老子在守藏室期间的经历作为核心故事,展现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以此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1

实际上,以影视戏剧的形式,想要将哲学问题讲清楚,确非易事。

这期节目扣住“寻找一种根本的力量与智慧,去平复乱世,拯救疾苦”,“典籍如灯,可照亮世人”,可以说抓住了老子《道德经》的重点。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2

我们讲,学《道德经》需要抓住重点,先了解整个的架构,否则随便拿一两章来念,根本不知道老子究竟在说什么。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

《道德经》应该怎样读,才能读懂呢?

01 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读懂《道德经》,我们要回到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进入到老子的思想里面。

老子生活的时代,用四个字形容,叫做“天下大乱”。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3

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面对的都是同样一个问题:

天下这么乱,该怎么办?

所以每个人都把自己学习的心得提出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都想要靠自己的学说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人间寻找答案。这个问题发生在人间,那就设法去了解人性,透过教育和政治来解决问题。

除老子外,先秦诸子百家,大概走的都是这一条路。

而老子选择了另一条路:

老子认为,如果局限在人的世界,到最后还是无法根本化解问题,所以他要跳出去,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社会的问题,让人回到最根源的情况。

02 读《道德经》先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了背景之后,最重要的是把老子“知”的三个层次搞清楚。

所谓“知”的三个层次,是指“区分”“避难”和“启明”。

人有认知能力,很自然会“区分”。

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是有利的,那个是有害的。

“区分”使人类可以生存发展,使人类社会进步,但同时,它带来的问题很多。

简单一句话就是,区分带来欲望,欲望造成困扰。

所以“区分”需要提升一个层次,叫做“避难”。

历史中有太多这种例子,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

到“避难”这一层,就聪明多了。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4

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是把认知提升到“启明”。

什么叫启明?

就是从整体来看,“道”就是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了解这一点的话,人生就没有什么好争的。

你今天得意,将来就会失败;你不曾得意,就不会失败;你今天失败,将来才有机会再起来。

一切都在“道”这个整体里,整体里根本没有得失成败、来来去去的问题。

我经常建议人到中年,要学学道家,从道来看一切,对于自己现在的处境,就是一笑置之。

这就是老子“知”的三个层次。

很可惜,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区分”里,没有离开这个层次。

有些人很厉害,他在社会上很少惹到什么灾难,因为他看得很清楚,知道说你现在很得意,将来会有困难,这就到了“避难”的层次。

而真正能到“启明”的层次,已经可以慢慢到不动心了,看所有的情况,都是用平常心去看待它。

这方面,老子讲到很多,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

03 老子为什么如此推崇水?

把基本的层次弄清楚,再去看《道德经》中那些广为流传的话,就更清楚了。

第一句,“上善若水”。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5

老子兼顾自然界和人类两方面,这是他的特色。

首先,对自然界万物来说,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分,水对万物都有利,却不与万物相争。

你需要它,它就提供滋养;不需要它,它就流走。

再回到人类世界,水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没有人喜欢停留在低处,但是水不在乎。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对自然界万物都有帮助,在人类社会却处在最卑微的地方,“故几于道”,“几”意为接近,就是和道很相似。

“道”看不到、摸不着,让人觉得抽象玄虚,水的两个特性很接近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以水做比喻,藉此帮助人们了解道的特性:

道接纳万物,不排斥任何东西;

任何东西的存在都需要以道作为基础,获得道的加持,否则它不可能存在。

04 老子为什么要人效法道?

另一句,“道法自然”。

有人把它翻译成:“道”所取法的是自然界。

这种解释显然是说不通的,为什么?

如果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界”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自然界”?

“自然界”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天地万物。

换句话说,天地万物就是大自然。

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又回过头来法天地,这不是循环论证吗?

这怎么能说得通呢?

事实上,“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五次,没有一次是指“自然界”。

那么老子所说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

傅佩荣向庄子问道mp3,傅佩荣向老子问道插图6

道所取法的“自然”,应当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意即,“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是: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道的“自己如此的状态”是什么样子?

就是“无为”,什么都没做;同时又“无不为”,到最后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

老子的意思是,宇宙万物连人在内,若是做到维持“自己如此的状态”,没有任何额外的意念和欲望,就是与“道”同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持久。

05 学《道德经》能带给你什么?

老子的思想,跟先秦其他学派的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截然不同;

而在西方思想中,只有最高层次的思想才能跟老子的思想,加以对照。

学习《道德经》,我们对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新的看法。

我自己一有时间就会翻阅《道德经》,经常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些新的体悟。

再简单说一下我学习道家的心得:

儒家跟道家对照,可以说,儒家强调德行修养,道家肯定智慧觉悟。

学儒家,可以让我明白怎样处世,怎样过得平安愉快,踏实而有信心。

学道家,则可以让我更好地跟自己相处,活得更加潇洒自在。

能把《道德经》读懂,不管你生在什么时代和社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很容易从整体来看,从长远甚至永恒的角度来看,就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加客服微信:3304222535 开通会员免费下载,

备注:【永久会员】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