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为什么你解读的《道德经》不是逐篇解读,而是提纲挈领的通读?为什么不能像大家那样从头开始一章一章地解读呢?

是的,我从一开始做《道德经》就是从中西方著名人物,尤其是科学界知名科学家、哲学家对《道德经》的评价开始的,以此展开对《道德经》真相的追寻。这个解读方向至今没变。

现在正好时间也不允许做大幅度的查找解读,对《道德经》的逐章解读才有了可能。下面解读传本《道德经》第一章。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在线收听(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第七隼)插图

原文及其大意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在线收听(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第七隼)插图1

大意:

道是可以遵循和实践的,它不是僵化的,而是顺时应变的。事物是可以命名的,但是我们对它所赋予的含义,并不是恒常不变的。

“无”,是用来定义和描述万物元初状态与情境的概念;“有”,是定义和和描述万物生发后的状态和情境的。

当我们从“无”的角度,也就是从万物的初始,来观察、了解大道时,将能够领会它的玄妙;当我们从“有”的角度,也就是从万物的形名层面,来观察、了解大道时,将能够领会大道的无极。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在线收听(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第七隼)插图2

“有”、“无”是对于同一客体的不同描述,名称不同而已,从“无”和“有”,即从元初到万物,是一个“有无”的相辅相成过程。“有”、“无”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玄”,它们的作用生生不息,开启了世界本源精微玄妙的门径。

解说:“道”“名”“无”“有”四字在全篇的统领性

“道”和“名”。本章提到“道”“名”“无”“有”等概念,有人说这四个字是本章的关键词,而本章是整部《道德经》的纲领和旗帜。虽不敢苟同,但这四个字,的确贯穿全篇。

“道”是一个极具革命性和权威性的哲学概念,它有时在彰显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原生力量;有时呈现出鸿蒙未开、混沌未化的亘古蛮荒状态。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在线收听(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第七隼)插图3

老子对“道”的尊崇,根植于他对宇宙万物自然而然以及自然规律的虔诚与笃信,完全背离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视“天”与“上帝”为绝对权威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天下万物都在变化,唯有大道,它的“存在(说的是它的“存在”这个事实不变,而不是道本身不变)”是“独立而不改”的,故“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母”,才能“生”天下万物,且生生不息“或不盈”。

虽然“道”的形名不可感知到,但是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可以通过“无欲观妙”“有欲观其所徼”来认知和遵循它,集在无欲状态下观察其精微,在有欲状态下观察其边界。在以后的章节中,老子还会逐步揭示“道”的真相,因为它就在万物,在我们身边和体内,并告诉我们认识它和遵循它的方法。
老子是一个革命者,他突破“天”“地”“神”的束缚,第一个将“道”置之于“天”“地”“神”之上,否定了“天帝”“上帝”的存在和权威,也就剥夺了作为“天之子”的君主的权威。

傅佩荣第一次听到西哲们说老子是革命家时大为震惊,事实上,在傅佩荣出生(1950年)之前,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就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正在酝酿着老子的革命家形象:“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在线收听(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第七隼)插图4

“有”和“无”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态呈现。“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是说:大道是万物的开始和来源。所谓“始”,就是在大道之前没有任何存在;所谓“母”,就是万物由此而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有”与“无”之间相反相成,互为对方存在的依据和转化的条件,即“有无相生”,之所以能够“有无相生”,是因为万物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转化规律。

西哲们认为“有无相生”理论的提出,给人类指出了希望,让人类在“无望”中看到了希望。关于“有无相生”的论述,将在以后的章句中做出详细解读。

傅佩荣向老子问道在线收听(傅佩荣向老子问道第七隼)插图5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这个“道”,是老子为了彻底摆脱宗教化统治而提出的一套崭新的哲学体系,它超越时空、万物,是宇宙万物所以产生、存在和变化的唯一永恒理由,因此比“上帝”、神佛、先祖更具权威性,是亘古不变的永恒存在。

加客服微信:3304222535 开通会员免费下载,

备注:【永久会员】

请一定要填写备注,否则不通过!

也可扫码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
这是一张图片